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
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
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汾河之滨崛起一座宏伟(hóngwěi)城邦。
它终于在当代与世人(shìrén)重逢。
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揭牌仪式
陶寺遗址博物馆(bówùguǎn)前广场举行。
不仅标志着(zhe)陶寺遗址保护开发利用,
更(gèng)实现了山西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为全省(quánshěng)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,
写下浓墨重彩的(de)一笔。
山西唯一!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成功入选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(zhèngshì)开放!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揭牌仪式现场
山西迎来首座(shǒuzuò)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
“陶寺龙盘(lóngpán)图腾,是刻在华夏血脉里的基因。作为襄汾人,站在这片故土上,看着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牌匾亮起(qǐ),满心都是自豪与(yǔ)激动!塔儿山的风吹了几十年,今天的风却带着4300年前的气息,吹得我(wǒ)眼眶发热……”揭牌仪式现场,襄汾县三晋文化(wénhuà)研究会会长高建录难掩内心的喜悦。
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(línfénshì)襄汾县,距今约(yuē)4300年至3900年,跨越400多年时光,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。这片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(de)遗址中,藏着一座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古城,其规整的布局结构,彰显着它(tā)在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(jiēduàn)的核心地位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俯瞰图
彼时的(de)(de)(de)陶寺都城,农业经济繁荣,以这里为都城建立的早期国家(guójiā),推动社会进入全新发展形态。王权通过大墓、宫城及宫殿建筑得以彰显;彩绘(cǎihuì)陶器、玉器、漆木器等重要礼器,土鼓、石磬等礼乐器相继出现,礼制初步形成,“以礼治国”的理念开始萌芽。这座承载着(zhe)先进政治文明的古城,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,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。
1988年,陶寺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17年,成功列入(lièrù)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(jiēpái)
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兼具科研、教育、游憩功能(gōngnéng)的全国性示范公共空间。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.38公顷,它立足40多年考古成果,秉持新时代文化遗产整体性、系统性(xìtǒngxìng)保护传承理念(lǐniàn),致力于多维度呈现考古研究成果。自(zì)2017年立项,公园便锚定建设中华文明精神(jīngshén)标识地、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(lìyòng)示范园的目标,巧妙串联遗址区与保护展示区。
如今(rújīn),遗址博物馆、陶寺天文考古馆、宫城墙、宫殿区及(qūjí)考古发掘现场等区域已对外开放(duìwàikāifàng),初步构建起“考古现场+数字复原+场景体验”的三维展示体系,宛如一本鲜活的“文明教科书”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
公园将“最小干预”理念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,为公众打造沉浸式感受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体验。宫城区内(qūnèi),540平方米的宫殿基址被称作“王权大平层”,层层夯土无声诉说着早期国家的威严;观象台前,游客置身观测缝间,能(néng)在夏至日见证(jiànzhèng)阳光精准穿透第12道缝隙,感受远古天文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奇妙对话;天文考古馆中,问天球幕演绎着星辰运转的古老(gǔlǎo)韵律,圭表(guībiǎo)测影互动装置让游客亲手(qīnshǒu)丈量时间的脚步,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体验。
今年6月14日(rì),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名单,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项目赫然在列。这一突破,标志着陶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新阶段,更为临汾市社会(shèhuì)文化(wénhuà)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成为山西彰显文化自信、推动从“文物大省”向“文旅强省”转型的新标杆(biāogān)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
重现4000多年前的历史(lìshǐ)图景
“观象台星轨依旧,我们(wǒmen)与先民共仰同一片苍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曾任陶寺(táosì)考古队(kǎogǔduì)第四任队长的(de)何努感慨道。1958年,襄汾县陶寺村,几枚灰陶残片意外现身(xiànshēn),悄然叩响了沉睡四千载的文明之门(mén)。二十年后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铲深入(shēnrù)汾河东岸冲积扇,拉开了陶寺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大幕。1978年至1985年,首次大规模发掘逐步厘清陶寺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序列,墓葬中排列整齐的玉琮、纹饰暗藏礼制雏形的陶器(táoqì),让这座湮灭的史前都邑初现真容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观象台
2002年,陶寺遗址纳入国家“中(zhōng)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探源工程”,多学科研究手段为解码文明基因提供助力。此后,诸多重大发现不断涌现:12道观测缝精准标记(biāojì)太阳回归年20个时节,将《尧典》中“历象日月星辰”的记载实证至4000年前;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,成为“允执厥中”治国哲学(zhéxué)的地理源头;彩绘龙盘为探索(tànsuǒ)龙图腾起源提供关键线索,朱书扁壶(biǎnhú)上的文字更是证实,在甲骨文之前约(yuē)800年,中国已存在一定文字系统…
山西晚报(wǎnbào)·山河+记者 刘江 摄
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接力(jiēlì)发掘,这座28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都邑重见天日。宫室基址镇守中轴,仓储区粮粟满仓,手工业作坊仿佛还留存着昔日烟火气。完备的都城规制、成熟的天文体系、初兴的礼乐制度,共同(gòngtóng)实证了(le)中国早期邦国形态的诞生。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(lìshǐ)长卷中,陶寺与(yǔ)良渚(liángzhǔ)、石峁、二里头并驾齐驱,构成“四大都邑性遗址”文明谱系。
更具意义的是(shì),传说(chuánshuō)中缥缈千年的“尧都平阳”,在陶寺遗址(yízhǐ)得到了时空与地(dì)理、文明高度的契合验证。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:“对(duì)陶寺圭尺的研究表明,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有‘地中’观念,当时的王者视都城为天下之‘中’。从这个角度看,‘中国’之‘中’,始于陶寺。”
▲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展厅
当古观象台的观测缝仍与冬至曙光重合(chónghé),当圭尺投影依旧落在夏至刻度线上,陶寺遗址(yízhǐ)早已超越单纯的考古学意义。在陶寺遗址博物馆,孩子们(men)凝视圭尺投影思考日影(rìyǐng)变化,学子们在研学基地借助AI探索天文奥秘,这一幕幕都是今人与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2024年11月12日,襄汾塔儿山下,一座“中”字形建筑——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,它以现代建筑形态承载4300多年文明星火,成为遗址公园首个核心文化设施。馆内,一束“文明之光”串联(chuànlián)起近(qǐjìn)半个世纪的(de)考古发掘历程(lìchéng),也串联起古今文明。
▲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外景
“光被(bèi)四表协和万邦”主题展厅的“文明蕴化”“煌煌都邑”“早期国家”三大展区,以5000平方米空间,展出从5000余件(jiàn)出土文物中精选的230件(套)陶器、玉器等。朱书(zhūshū)扁壶上的神秘字符,是中华文字萌芽(méngyá)的见证;彩绘蟠龙纹陶盘,映照出早期王权威严(wēiyán);玉琮温润、鼍鼓雄浑,共同奏响礼乐文明序曲;多璜联璧、铜蟾蜍片饰等不计其数的文物遗存,每一件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(chuàngzàolì)。
“三馆联动”研(yán)学季开启文化之旅
数字化技术的(de)运用,更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:裸眼3D复原巍峨宫殿群,勾勒(gōulè)出中国最早“双城制”都邑雏形;全息投影生动展现都邑功能分区与水利系统宏大场景。游客轻点屏幕,便能听到(tīngdào)鼍鼓(gǔ)轰鸣、铜铃清响,仿若置身《尚书》中“八音克谐”的礼乐世界。
▲游客参观(cānguān)陶寺遗址博物馆
自开馆(kāiguǎn)以来,陶寺遗址博物馆迅速成为文化地标,半年(bànnián)多吸引游客超22万人次。未来,公园还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,搭建全媒体平台,让陶寺文明的独特魅力被(bèi)更多人感知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(cānguān)陶寺遗址博物馆
在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文创商店,“龙盘丝巾”“圭尺书签”等创意产品深受游客喜爱;《对望・陶寺》实景演出用鼍鼓、石磬复原古代仪典,震撼人心;“陶片拓印”“圭表测影”等体验项目成为(chéngwéi)中小学生研学热门(rèmén)之选(zhīxuǎn)。
“走进临汾市博物馆(bówùguǎn),追寻10万年前丁村人的(de)足迹,领略临汾厚重历史;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,破解‘最初中国’的密码;走进晋国博物馆,透过青铜光影(guāngyǐng)与车马坑,感受2600年前晋霸春秋的传奇。”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介绍(jièshào),7月(yuè)1日(rì)至8月31日,临汾推出临汾市博物馆、陶寺遗址博物馆、晋国博物馆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惠民活动。广大学生群体、教师及考古工作者,通过三馆公众号和(hé)网站实名制预约,凭预约二维码与有效身份证件,即可免费参观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
“不止小西天,临汾皆如此(rúcǐ)!”临汾市文旅局局长李青萍介绍,在临汾,每一捧泥土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力量,每一寸(měiyīcùn)山河,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。在陶寺国家(guójiā)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之际(zhījì),临汾将(jiāng)推介“跟着悟空游、博物馆(bówùguǎn)探源之旅、休闲康养之旅、黄河风情之旅”等临汾旅游线路,把最美的临汾呈现给广大游客。这些活动是临汾推动文旅融合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,将带领(dàilǐng)更多人开启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(bówùguǎn)
▲鸮卣 商 山西(shānxī)博物院藏
下列可移动文物,属于国家所有(guójiāsuǒyǒu):
(一)中国境内地下、内水和领海(lǐnghǎi)以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出土、出水的文物,国家另有(lìngyǒu)规定的除外;
(二)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、部队和国有企业、事业单位(shìyèdānwèi)等收藏、保管的(de)文物;
(三)国家(guójiā)征集、购买或者依法没收的文物;
(四)公民、组织捐赠给国家的(de)文物;
(五)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(de)其他文物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收藏、保管单位的终止(zhōngzhǐ)或者变更而改变。
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(wénwùbǎohùfǎ)》
文|山西晚报·山河(shānhé)+记者 刘江 实习生 梁梦真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(jìzhě) 刘江 通讯员 赵文家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(jīgòu)所有
辑|山西晚报·山河+编辑 南丽江(lìjiāng)
汾河之滨崛起一座宏伟(hóngwěi)城邦。
它终于在当代与世人(shìrén)重逢。
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揭牌仪式
陶寺遗址博物馆(bówùguǎn)前广场举行。
不仅标志着(zhe)陶寺遗址保护开发利用,
更(gèng)实现了山西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为全省(quánshěng)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,
写下浓墨重彩的(de)一笔。
山西唯一!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成功入选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(zhèngshì)开放!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揭牌仪式现场
山西迎来首座(shǒuzuò)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
“陶寺龙盘(lóngpán)图腾,是刻在华夏血脉里的基因。作为襄汾人,站在这片故土上,看着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牌匾亮起(qǐ),满心都是自豪与(yǔ)激动!塔儿山的风吹了几十年,今天的风却带着4300年前的气息,吹得我(wǒ)眼眶发热……”揭牌仪式现场,襄汾县三晋文化(wénhuà)研究会会长高建录难掩内心的喜悦。
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(línfénshì)襄汾县,距今约(yuē)4300年至3900年,跨越400多年时光,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。这片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(de)遗址中,藏着一座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古城,其规整的布局结构,彰显着它(tā)在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(jiēduàn)的核心地位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俯瞰图
彼时的(de)(de)(de)陶寺都城,农业经济繁荣,以这里为都城建立的早期国家(guójiā),推动社会进入全新发展形态。王权通过大墓、宫城及宫殿建筑得以彰显;彩绘(cǎihuì)陶器、玉器、漆木器等重要礼器,土鼓、石磬等礼乐器相继出现,礼制初步形成,“以礼治国”的理念开始萌芽。这座承载着(zhe)先进政治文明的古城,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,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。
1988年,陶寺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17年,成功列入(lièrù)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(jiēpái)
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兼具科研、教育、游憩功能(gōngnéng)的全国性示范公共空间。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.38公顷,它立足40多年考古成果,秉持新时代文化遗产整体性、系统性(xìtǒngxìng)保护传承理念(lǐniàn),致力于多维度呈现考古研究成果。自(zì)2017年立项,公园便锚定建设中华文明精神(jīngshén)标识地、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(lìyòng)示范园的目标,巧妙串联遗址区与保护展示区。
如今(rújīn),遗址博物馆、陶寺天文考古馆、宫城墙、宫殿区及(qūjí)考古发掘现场等区域已对外开放(duìwàikāifàng),初步构建起“考古现场+数字复原+场景体验”的三维展示体系,宛如一本鲜活的“文明教科书”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
公园将“最小干预”理念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,为公众打造沉浸式感受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体验。宫城区内(qūnèi),540平方米的宫殿基址被称作“王权大平层”,层层夯土无声诉说着早期国家的威严;观象台前,游客置身观测缝间,能(néng)在夏至日见证(jiànzhèng)阳光精准穿透第12道缝隙,感受远古天文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奇妙对话;天文考古馆中,问天球幕演绎着星辰运转的古老(gǔlǎo)韵律,圭表(guībiǎo)测影互动装置让游客亲手(qīnshǒu)丈量时间的脚步,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体验。
今年6月14日(rì),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名单,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项目赫然在列。这一突破,标志着陶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新阶段,更为临汾市社会(shèhuì)文化(wénhuà)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成为山西彰显文化自信、推动从“文物大省”向“文旅强省”转型的新标杆(biāogān)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
重现4000多年前的历史(lìshǐ)图景
“观象台星轨依旧,我们(wǒmen)与先民共仰同一片苍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曾任陶寺(táosì)考古队(kǎogǔduì)第四任队长的(de)何努感慨道。1958年,襄汾县陶寺村,几枚灰陶残片意外现身(xiànshēn),悄然叩响了沉睡四千载的文明之门(mén)。二十年后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铲深入(shēnrù)汾河东岸冲积扇,拉开了陶寺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大幕。1978年至1985年,首次大规模发掘逐步厘清陶寺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序列,墓葬中排列整齐的玉琮、纹饰暗藏礼制雏形的陶器(táoqì),让这座湮灭的史前都邑初现真容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观象台
2002年,陶寺遗址纳入国家“中(zhōng)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探源工程”,多学科研究手段为解码文明基因提供助力。此后,诸多重大发现不断涌现:12道观测缝精准标记(biāojì)太阳回归年20个时节,将《尧典》中“历象日月星辰”的记载实证至4000年前;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,成为“允执厥中”治国哲学(zhéxué)的地理源头;彩绘龙盘为探索(tànsuǒ)龙图腾起源提供关键线索,朱书扁壶(biǎnhú)上的文字更是证实,在甲骨文之前约(yuē)800年,中国已存在一定文字系统…
山西晚报(wǎnbào)·山河+记者 刘江 摄
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接力(jiēlì)发掘,这座28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都邑重见天日。宫室基址镇守中轴,仓储区粮粟满仓,手工业作坊仿佛还留存着昔日烟火气。完备的都城规制、成熟的天文体系、初兴的礼乐制度,共同(gòngtóng)实证了(le)中国早期邦国形态的诞生。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(lìshǐ)长卷中,陶寺与(yǔ)良渚(liángzhǔ)、石峁、二里头并驾齐驱,构成“四大都邑性遗址”文明谱系。
更具意义的是(shì),传说(chuánshuō)中缥缈千年的“尧都平阳”,在陶寺遗址(yízhǐ)得到了时空与地(dì)理、文明高度的契合验证。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:“对(duì)陶寺圭尺的研究表明,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有‘地中’观念,当时的王者视都城为天下之‘中’。从这个角度看,‘中国’之‘中’,始于陶寺。”
▲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展厅
当古观象台的观测缝仍与冬至曙光重合(chónghé),当圭尺投影依旧落在夏至刻度线上,陶寺遗址(yízhǐ)早已超越单纯的考古学意义。在陶寺遗址博物馆,孩子们(men)凝视圭尺投影思考日影(rìyǐng)变化,学子们在研学基地借助AI探索天文奥秘,这一幕幕都是今人与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2024年11月12日,襄汾塔儿山下,一座“中”字形建筑——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,它以现代建筑形态承载4300多年文明星火,成为遗址公园首个核心文化设施。馆内,一束“文明之光”串联(chuànlián)起近(qǐjìn)半个世纪的(de)考古发掘历程(lìchéng),也串联起古今文明。
▲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外景
“光被(bèi)四表协和万邦”主题展厅的“文明蕴化”“煌煌都邑”“早期国家”三大展区,以5000平方米空间,展出从5000余件(jiàn)出土文物中精选的230件(套)陶器、玉器等。朱书(zhūshū)扁壶上的神秘字符,是中华文字萌芽(méngyá)的见证;彩绘蟠龙纹陶盘,映照出早期王权威严(wēiyán);玉琮温润、鼍鼓雄浑,共同奏响礼乐文明序曲;多璜联璧、铜蟾蜍片饰等不计其数的文物遗存,每一件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(chuàngzàolì)。
“三馆联动”研(yán)学季开启文化之旅
数字化技术的(de)运用,更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:裸眼3D复原巍峨宫殿群,勾勒(gōulè)出中国最早“双城制”都邑雏形;全息投影生动展现都邑功能分区与水利系统宏大场景。游客轻点屏幕,便能听到(tīngdào)鼍鼓(gǔ)轰鸣、铜铃清响,仿若置身《尚书》中“八音克谐”的礼乐世界。
▲游客参观(cānguān)陶寺遗址博物馆
自开馆(kāiguǎn)以来,陶寺遗址博物馆迅速成为文化地标,半年(bànnián)多吸引游客超22万人次。未来,公园还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,搭建全媒体平台,让陶寺文明的独特魅力被(bèi)更多人感知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(cānguān)陶寺遗址博物馆
在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文创商店,“龙盘丝巾”“圭尺书签”等创意产品深受游客喜爱;《对望・陶寺》实景演出用鼍鼓、石磬复原古代仪典,震撼人心;“陶片拓印”“圭表测影”等体验项目成为(chéngwéi)中小学生研学热门(rèmén)之选(zhīxuǎn)。
“走进临汾市博物馆(bówùguǎn),追寻10万年前丁村人的(de)足迹,领略临汾厚重历史;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,破解‘最初中国’的密码;走进晋国博物馆,透过青铜光影(guāngyǐng)与车马坑,感受2600年前晋霸春秋的传奇。”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介绍(jièshào),7月(yuè)1日(rì)至8月31日,临汾推出临汾市博物馆、陶寺遗址博物馆、晋国博物馆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惠民活动。广大学生群体、教师及考古工作者,通过三馆公众号和(hé)网站实名制预约,凭预约二维码与有效身份证件,即可免费参观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
“不止小西天,临汾皆如此(rúcǐ)!”临汾市文旅局局长李青萍介绍,在临汾,每一捧泥土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力量,每一寸(měiyīcùn)山河,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。在陶寺国家(guójiā)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之际(zhījì),临汾将(jiāng)推介“跟着悟空游、博物馆(bówùguǎn)探源之旅、休闲康养之旅、黄河风情之旅”等临汾旅游线路,把最美的临汾呈现给广大游客。这些活动是临汾推动文旅融合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,将带领(dàilǐng)更多人开启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(bówùguǎn)
▲鸮卣 商 山西(shānxī)博物院藏
下列可移动文物,属于国家所有(guójiāsuǒyǒu):
(一)中国境内地下、内水和领海(lǐnghǎi)以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出土、出水的文物,国家另有(lìngyǒu)规定的除外;
(二)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、部队和国有企业、事业单位(shìyèdānwèi)等收藏、保管的(de)文物;
(三)国家(guójiā)征集、购买或者依法没收的文物;
(四)公民、组织捐赠给国家的(de)文物;
(五)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(de)其他文物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收藏、保管单位的终止(zhōngzhǐ)或者变更而改变。
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(wénwùbǎohùfǎ)》
文|山西晚报·山河(shānhé)+记者 刘江 实习生 梁梦真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(jìzhě) 刘江 通讯员 赵文家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(jīgòu)所有
辑|山西晚报·山河+编辑 南丽江(lìjiāng)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